close

雖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俠小說,但卻是我最後一部看完的金庸小說。

只因我一開頭便從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金庸寫作技巧已較成熟的作品看起,當我最後翻開書劍恩仇錄時,實在看不下去,幾次均半途作廢,最近終於鼓起勇氣將她仔細看完了。全書看來仍有描摹古典武俠小說的痕跡,開頭雖然生動不足,但往後讀下去有漸入佳境之感,亦有可得之處。全書最成功之處,我覺得在於恢弘的時空 (回疆) 描繪,文泰來形象的塑造,與李沅芷的苦戀。

不過這裡我想說的,是這部小說我覺得不足的地方。

1. 反清意識號召力不足
既然這部小說想與史實結合,那就不能置年代問題於不顧。清史上反清活動或民亂比較活絡的時間,大約是順治-康熙年間,與道光年以後,乾隆時期經雍正帝勵精圖治後,的確為四海昇平的盛世,況且此時距滿清入關已逾百年,人民反清意識薄弱,也顯得立足點不充分。小說想要說服讀者此時代反清活動的大義凜然,恐怕十分困難。

2. 人物描摹過於紛雜
我想對大多數的讀者來說,看完後對紅花會十四位當家能有鮮明印象的,大約是四當家文泰來、七當家葛天宏、十一當家駱冰與十四當家余魚同。要將十四個人都寫得生動,十分困難。我想金庸後來也注意到了,所以後面就變成七位 (江南七怪、全真七子),到了後來更只剩四、五位 (四大惡人、四大法王、江南四友等) 。

3. 陳家洛與霍青桐之間的情感
這段感情的描繪我覺得並不成功,不過霍青桐的形象建立倒是令人印象深刻。首先就陳家洛將女扮男裝的李沅芷認成男人,並懷疑她與霍青桐有曖昧,因而不敢確定自己的情感來說,實是過於牽強。要知道陳家洛乃自幼習武之人,眼睛的鍛鍊想必十分紮實,再怎麼意亂情迷,連女扮男裝都無法識破,行走江湖大概沒幾日就遭人暗算了。此一情節安排我想是為了替陳家洛後來愛上喀絲麗作為開脫的理由,但我深覺大可不必。依小說描寫在陳家洛與喀絲麗見面以前,也只與霍青桐見過一次面,縱使一見鍾情,又蒙贈劍之恩,但往後並無聯絡,情感無以培養,根本談不上是戀情,同時也無約定,即使之後一見喀絲麗便愛上她了,也不能說是負心。況且相較於能幹強悍的霍青桐,喀絲麗天真爛漫、溫柔美麗又善解人意,情竇初開的陳家洛改喜歡上她,也是很自然的事。想要描述陳家洛內心對二女抉擇的矛盾原無不可,但以如此方式並不適切。再說了,如果不想讓陳家洛成為負心漢,那麼後來他為了討好乾隆而將喀絲麗犧牲,又豈非負心漢所為? 然而在新修版裡,金庸仍無意修改此一情節。

另外,在霍青桐得知陳家洛喜歡喀絲麗後,除了傷心與成全出走外,竟完全沒有生氣,這與她的個性也不相符。結局時,沒有交代霍青桐的去向,也算是敗筆,畢竟她在小說中也是重要的角色。

4. 陳家洛與喀絲麗
如前述,讓陳家洛獻出喀絲麗以求乾隆配合反清行動,實是將陳家洛逼入小人之地。既然前面已提瑪米兒的故事作暗示,不如讓喀絲麗在得知陳家洛之為難後主動獻身,既免陳家洛之卑鄙,更增添喀絲麗之淒美偉大。

5. 強行寫出的情節與腳色
大漠上的狼群這段大約是為了增添小說畫面所寫出來的,一般小說的情節描寫通常有目的性,但這段感覺上是為了寫而寫,對整體來說並無助益。方有德這個腳色的重要性,也似乎只有在拿葛天宏的孩子威脅紅花會以救乾隆,未免太過薄弱,應該可以有更合理的情節安排。

6. 結局空泛
除了並未交代霍青桐的去向外,紅花會與各當家的動向亦無描述,在此作結有令人嘎然而止、卻無餘音繞樑之感。

比起陳家洛與霍青桐或是喀絲麗的感情,余魚同與李沅芷的感情反倒更令人回味。李沅芷的一句"苦隨君行",真不知吞下多少辛酸淚,幸好結局是歡喜的,有情人終成眷屬。2002年電視劇裡,孫莉將李沅芷為尋真愛千山萬水的心路詮釋的十分出色,活脫脫是自小說裡走出來似的。此外這一版的配樂,也淋漓盡致地烘托出回疆異族的氛圍。

arrow
arrow

    bluein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