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前兩個禮拜,我把一年多前買的這本書看了一下。作者是美國的經濟學家,這本書他以經濟學的角度,也就是政治經濟學來解釋選民的非理性。嚴格來說,他其實是提出一個新的理論 : 理性的非理性 (Rational irrationality)
之前看政治相關書籍大概還能看懂,但加上經濟學就難多了,所以有些地方也沒辦法了解通透,大概把重點整理一下。(找了一下發現網路上幾乎沒什麼人討論這本書)
看書名就知道大多數選民是不理性的,但為什麼會不理性? 其實開始接觸人文學科書籍後發現,他們的思考模式跟我們自然學科真的很不一樣,自然學科不是理論推導就是實驗,對錯分明;但人文學科因為牽扯到人,擁有複雜動機且理性感性兼有,所以只能做分析調查或思想實驗。所以理性或非理性,其實是很難定義的。
整個前提是這樣,我們以為民主投票是"集體奇蹟",可以用眾人的智慧做出好的決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叫民主失靈。而政治經濟學的濫觴 : 公共選擇理論指出,選民基於"理性無知(rational ignorance)"而表現出不理性。因為
1. 單一選票對選舉結果影響不大
2. 做一個相對明智的選擇成本很高,因為需要花時間心力大量蒐集資料深入了解(政府與人民間的資訊不對等),而有無理解判斷資料的能力也造成影響,卻無預期個人收益
3. 首長代表或公共政策,某種程度類似公共財(就像公園)。選民會假定其他人也一起分攤成本。白話一點說,就是我不關心沒關係,反正其他人會去注意。
基於上述理由,人民厭倦追求真相,因此容易被財團、媒體、政治人物牽著鼻子走,再加上一些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最終做出不利於己的決定。
但本書作者反駁這種論證,提出理性的非理性 (Rational irrationality)。他以經濟學來闡述,為什麼一個在市場中理性精打細算的人,在投票時顯得很不理性? 主要原因有二 :
1. 非理性對個人來說代價小。今天選民投錯了人或做了錯的決定,並不會受到立即直接且針對個人的懲罰,即代價不大。因為心理益處遠大於實際成本,所以選民會選擇自己感覺很好(覺得爽)的政見(投票具有表達性功能),他們相信感覺良好的政策也能發揮功效,而較少考量真實情況。
2. 因上述原因,選民存在系統性偏見。書中強調選民注重偏好(preference) 大過信念 (belief),但並未詳細解釋兩者差異。書中提到的系統性偏見有四個 :
1. 反市場偏見 : 認為財團謀取暴利,要求政府介入市場,價格管控
2. 排外偏見 : 關稅保護本國企業、移民限制
3. 創造就業偏見 : 相近於經濟學"破窗理論",認為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
4. 悲觀偏見 : 對現況與未來的悲觀
以上都是經濟方面的偏見,當然我覺得偏見還不只這些。由上述舉例可知信念大概比較接近我們常說的意識形態。
最後,針對這樣的現象有無改善方法? 作者提出兩個,一是教育,尤其是要教民眾多研究經濟學。這個想法很天真,果然是象牙塔裡的學者。另一個方法則是以自由市場代替民主,我想這應該是指經濟方面,而其他面向的政策雖然與經濟或多或少有關,卻不能混為一談。而針對民主制度的改善,作者也露出了精英主義思想,他建議把額外選票授予有較高經濟學歷的個人或團體。
心得 : 本書讓我將過去所知的經濟與政治學知識複習了一遍,不錯的思辨書籍。我覺得不論是理性無知或理性的非理性,都只代表其中一部分的選民,沒有誰對誰錯。作者觀察的是美國的政治現象,不一定都能與台灣做對照。美國長久以來的兩黨制,政策僅略在保守(自由)與略偏進步(平等)間些微震盪,兩大黨民主黨與共和黨理念政策並非一成不變,但也相差不大,意識形態相對不嚴重,更多的是偏見。美國選民的理性無知,也許來自於政治上各州分權,與勝者全拿的制度。而台灣兩黨在意識型態、即國家認同上存在極大歧異,恐怕是遠遠凌駕過偏見的。台灣目前可以借鑒美國的,是優先培養自治與法治(法學家)的精神。
--
書中金句 :
"營利事業創造財富,慈善事業轉移財富。"
"民主制度意在降低一般合約法律的交易成本。在市場上,妳需要參與者一致同意,才能成交;在民主制度下,多數經常足以做成決定。"
"世界觀像為內心的安全感提供一條遮蓋的毯子,而不是真正想要努力了解這個世界。"
"無私會使民主成效加速更好或是更差(極端的無私就是狂熱,如政治或宗教狂熱),即自私雖然沒法讓好的政見妥善發揮,卻也不會讓差的政見一路錯下去。"
"政治信仰有個好處,就是能中和群眾的非理性。"
"民主過度強調公民的心理高潮,而代價是他們的物質生活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