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ecisive Moment
擁有人生的第一台相機,是2008年,遠在嘉義實習時。
那時接近實習尾聲,人又不在台北,整顆心都想著要去哪玩,出遊也從沒這麼密集過,於是便入手了人生第一台相機 : Canon G9。那時也簡單地學了點基本攝影技巧,但始終停留在出遊拍照。
Canon G9
from http://theonlinephotographer.typepad.com/the_online_photographer/canon-g9-review.html
後來在我住院醫師第二年剛到初春,那時 EVIL (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 正夯,看上去輕便畫質也比較好,又能做出淺景深,便換了 Olympus EPL-2。
Olympus EPL-2
from http://www.dcfever.com/cameras/readreview.php?id=4884
不得不說 Olympus 的發色確實有迷人的地方,尤其是在風景。它伴著我度過接下來忙碌的住院醫師生活三年多,雖然不常有時間帶它出門。直到去年在美國黃石公園,滂沱大雨下拿著它猛拍間歇泉池,之後鏡頭的感應就變得不靈敏,想是入了水。在猶豫該不該修的時候剛好看到 Olympus 有一款新的 OMD EM-1。
Olympus OMD EM-1
from http://robinwong.blogspot.tw/2014/09/multiple-olympus-announcements-mzuiko.html
雖然與EPL-2同是EVIL,但不論畫質、效果或功能性都上了好幾個層次,算是EVIL界的機皇了,也因為這樣,我才開始真正地攝影。拍著拍著也的確開心,但沒數個月後,我總覺得照片美則美矣,但就是少了份味道。那時開始聽到Leica, 自己找到了Leica所拍出的照片,也剛好朋友介紹,這才發現 : 沒錯 ! 就是這個味道 !
Leica M
from http://photoblog.hk/wordpress/32459/%E6%96%B0%E7%99%BC%E4%BD%88%E7%9A%84-leica-m-%E8%88%87-m-e
Leica 拍出的照片發色十分特別,除了鮮明立體、細節保留許多以外,還有顆粒感甚至暗角,像極了底片拍出來的感覺,既懷舊又有韻味,在黑白攝影時更是明顯。而且 Leica 比起其他全片幅機來說體積要小得多,完全符合我的需求(我知道Sony A7,但不喜歡它的發色)。但 Leica 完全手動對焦,一開始真的頗難適應,不過在適應過程中也漸漸體會到了攝影的樂趣。年輕如我們開始使用相機時均已是自動對焦,但在過往大部分的時間裡相機其實都是以手動對焦,當然我不否認自動對焦的方便,但我們在習慣了的同時,也開始對攝影隨便起來。因為必須手動對焦,令我每次攝影都更加謹慎。當然 Leica 也有三個很致命的缺點,包括難以近拍、不容易抓住變化的瞬間(需要很有經驗才辦得到)與缺少望遠端鏡頭。
開始使用 Leica 後,我注意到了一位愛用Leica的紀實攝影大師,有現代新聞攝影之父之稱的 Henri Cartier-Bresson (布列松)。他因使用 Leica 相機抓拍 (也因此成了 Leica 的活廣告),留下許多生動的畫面,也同時紀錄了時代的經典場景與哀愁 (包括西班牙共和黨人的悲劇命運、二戰勝利後巴黎的解放、甘地遇刺前幾小時的容顏,以及中國國民黨的潰敗與中國共產黨的勝利),並提出了 "The Decisive Moment" (決定性瞬間) 的觀點 :
"Photography is not like painting," he told The Washington Post in 1957. "There is a creative fraction of a second when you are taking a picture. Your eye must see a composition or an expression that life itself offers you, and you must know with intuition when to click the camera."
"That is the moment the photographer is creative," he said. "Oop! The Moment! Once you miss it, it is gone forever."
"攝影與繪畫不同,拍攝的那一秒是個充滿創造力的瞬間,你所見到的是生活本身所提供給你的綜合表現,而你必須憑直覺判斷何時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瞬,便是攝影師所創作的,哦!就是那一瞬間!一旦你錯過,它將不復存在。"
(from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39981-2004Aug4.html)
當然,有另一位空拍攝影師 Edward Burtynsky 則提出了 "Contemplated Moment" (熟思性瞬間) 與之抗衡,不過是拍攝主題不同,無所謂誰對誰錯。對我來說,攝影只分成兩種 : 刻意安排的或是不刻意的,但不論何者卻總需等待。攝影師像是獵人,只是獵的是影像,這讓我想起賽德克巴萊裡的一句話 "好的獵人要懂得等待"。如今能將相片拍得美的人很多,但能觸動人心的卻很少,網路上充斥太多漂亮的美景或正妹,看久也就膩了。話說回來,正巧前陣子 Bresson 這本經典攝影集 "The Decisive Moment" 重新印刷,而且還是野獸派大師 Matisse 為其設計封面的版本,二話不說便下訂,堪堪等了快兩個月書才到手。
The Decisive Moment
我特地找了一個假日午後,在陽光斜射的窗邊,啜飲著咖啡,以一種幾乎是崇高的敬意來欣賞這本攝影集。攝影集本身很大,攤開超過A3大小,我必須站著才得以窺其全貌。泛黃而厚重的紙張,一翻開便有股濃厚的舊紙味襲來,讓我想起大學時代舊圖書館的氣味。Bresson 以二十年的時間走訪許多國家,才得以完成這本攝影集。傑出的光線與構圖自是不必說了,而照片儘管是黑白的,也距今超過一甲子,但當中的人們卻栩栩如生,令人感染到他們的情緒。題材十分廣泛,你可以看到二戰前後的歐洲、墨西哥的妓女、甘地臨死之際與火化、印尼獨立、新加坡在 Dead House 等死的人、國民黨時期通貨膨脹爭相擠兌的上海人群、共產黨進城前的北京城,許多那個時代有名的作家、畫家與哲學家,還有在貧困國度受苦的人們。除了大部分照片都有說明外,Bresson還寫了一段自傳,算是他攝影的心路歷程。他並非一開始就決定以攝影為主,在那之前他曾學過繪畫、音樂,也曾參與過電影製作。為了抓住一瞬間,他不使用濾鏡和電子測光儀,也不喜歡打光。在這方面,我一樣也傾向減少對照片現場的干預。
其他有些照片可以參考以下網址:
決定性瞬間 - Henri Cartier-Bresson 經典攝影(圖多)
加上前陣子看了電影 "The Salt of the Earth" (薩爾加多的凝視),我覺得在藝術方面要能成為一代宗師,除了能提出突破性的觀點外,他們不約而同地也都關心人群。而接觸攝影後,除了對人與環境的觀察力更加敏銳,發現對於繪畫、電視或電影裡光線與畫面的安排,似乎比以前更看得出好在哪裡。
下面是一些我拍過覺得有感覺、也就是凝結瞬間的照片,多半也與人有關。
而我發現,要捕捉人們生動的情緒,其實是要先將自己的感情投入。換句話說,其實是要有愛哪。
其實攝影,就代表著一個人對美的認知,以及他理解這個世界的角度。否則世界萬物林林總總,為何你只框住某些事物?